为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确立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原则的《阿拉木图宣言》签署40周年,2018年10月27日,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联合举办“北大医学 · 全球初级卫生保健史国际会议”。
(图1-合影)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副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育德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Jeremy Greene教授,英国约克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Sanjoy Bhattacharya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高晞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张勇安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闵凡祥教授,香港大学人文医学中心宋柏萱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会议还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聆听与交流。
北京大学医学史中心、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张大庆教授主持开幕式并对莅临会议的领导与嘉宾表示感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首先致辞,他代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对莅临北大“传经授宝”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副主任在致辞中首先强调了《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做了简要的概述。他结合国际卫生重点的转移、公共卫生的变化、卫生保健的现状和目标的历史变化、疾病演变与卫生保健关系、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等,谈到了《阿拉木图宣言》所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原则对于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张大庆) (图3-周程) (图4-梁晓峰)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韩启德院士指出,一个人的健康受个体的基因、医疗卫生、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整个一生中(早期和晚期)在健康的投入和产出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健康的保障过程中,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初级卫生保健,为其发展扫清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还要兼顾国际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应站在全球健康事业的高度来考虑卫生问题。全球健康史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卫生问题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将有助于完善卫生决策。希望越来越多学科的学者来了解历史、了解医学的历史。韩启德院士预祝会议的研讨取得丰硕的成果。
(图5-韩启德致辞)
本次会议紧跟全球初级卫生保健史研究的前沿,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读卫生保健的历史与现状、全球化与地方性、城市社区与农村乡镇、适宜技术与卫生政策等。Jeremy Greene教授Technology in primary care的报告,重点关注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前后初级保健的相关技术扮演的角色。对国际卫生保健中技术密集型卫生方法与以为人本的卫生方法的分野进行剖析,对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前后初级卫生保健概念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初级卫生保健需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接受性的科学技术”。
陈育德教授报告的主题为“重温阿拉木图宣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他回顾了《阿拉木图宣言》的制定过程,讲述了宣言明确指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保健的关键和基本途径、宣言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的七个方面的要素、宣言的重要性。他归纳总结了20世纪中国对初级卫生保健理念的贡献与实践,又让我们对21世纪初级卫生保健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了认识。最后,他认为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设“健康中国”的启示与发展方向。
(图6-陈育德) (图7-唐昆)
唐昆老师报告的题目为“缅北地区卫生发展及全面卫生覆盖度瓶颈”。他介绍了缅北地区卫生发展的背景,通过数据分析了当地健康指标情况,并对当地卫生体系、卫生投资情况、卫生服务人员情况等进行了讨论。
英国约克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的Sanjoy Bhattacharya教授的报告为“Beyond Presentism: Reviewing the birth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its advocacy of Primary Health Care”。他回顾了联合国国际会议与卫生组织诞生的历史,联合国救济和善后管理局与世卫组织的起源故事,支持世卫组织的一些新的活动、国家和思潮;同时讲述了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一些表现。
(图8-Sanjoy老师) (图9-徐轶杰老师) (图10-徐进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轶杰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全球视野下的北京空气污染治理”。他以中国北方的空气污染为源,对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学者和舆论对空气污染原因、全球-地方环境危机、工业发展与环境卫生历史演变情况的探讨进行分析,将政府与空气污染的斗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政府所做出的相应对策。最后提出,摆脱空气污染问题的出路为全球和地方层面的生产和消费转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进的报告是“我国医院与基层卫生组织发展平衡的历史分析”。他采用路径依赖分析的方法来解释从1835年到2018年的医院和初级保健设施的协同进化,具体分为三个周期来分析其中涉及医疗专业化、融资、组织与管理的四组机构。他分析了在整个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医院的主导地位得到持续巩固、初级保健也在政策改革的协调中得到了加强。
叁·初级卫生保健的实践经验
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的报告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英国模式及其可资借鉴的经验”。他以最早为所有公民提供初级保健服务的国家之一——英国为例分析了其国家卫生服务系统(NHS)。重读英国NHS的核心原则并再度强调其价值观,以便其他国家在提供便利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时有经验可以借鉴,也让更多人可以在病痛来临之前就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图11-闵凡祥老师)
Benjamin Walker报告的主题为“Global Visions, Local Priorities: Christian Mission, International Health Organizations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in Ghana, 1967-1990”。他对加纳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虽然加纳国家的财政紧缩、资金缺乏,但是其初级卫生保健的项目和运动却依然在展开,这其中国家的支持、基督徒的努力和国际卫生组织的支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12- Benjamin老师)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苏静静副教授的报告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来自中国的经验”。她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农村医疗保健的历史应该放眼全球范围内来重新审视,这与分析19世纪以来由横向或纵向方法主导的全球卫生治理交织历史中的初级卫生保健历史相同。横向方法也称为政治经济学视角,强调健康和疾病的社会背景,垂直方法也称为生物医学方法,侧重于控制和根除疾病。此外,在此过程中应该认真仔细地审视中国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公共卫生问题的想法和实践需要全球健康史的视角。她认为,认真分析南北交流和南南交流对于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相关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图13-苏静静老师)
复旦大学历史系高晞教授的报告为“上海高桥卫生示范区的示范意义”。她分享了自己对上海高桥农村卫生示范区的研究。同时详细介绍了高桥示范区的卫生运动内容、推广方式、卫生运动带来的其他社会变化等,并以此为例分析了卫生示范区的示范意义。
(图14-高晞老师)
香港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宋柏萱教授的报告为“Challenges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in China: An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她从民族志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初级卫生保健面临的主要挑战。根据自己过去十年对中国医疗保健系统的研究,宋教授认为过度专业化带来的复杂情况、中国医院的过度拥挤、促进家庭/社区医疗保健存在的困难、以及医患冲突问题是初级卫生保健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15-宋柏萱老师)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的周志超馆员报告了“从知识图谱发现初级卫生保健研究中的中国印记”。他使用计量学的方法,通过查找文献、提取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探索了中国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研究变化趋势,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情况。
(图16-周志超老师)
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会议表示感激,参会专家也感谢会议主办方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款待,参会者都赋予这一天美好的回忆和深远的意义,“Let’s call it a day”。
文/马层思
图/马层思、韩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