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前沿交叉系列沙龙之“医学影像产学研的现状和展望”沙龙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期沙龙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高家红教授组织发起并主持,邀请了医院、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心理所、企业各方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在分享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探寻方法,智慧碰撞之间,路径逐渐清晰。
此次沙龙最先从科研创新到临床应用,引出现在医学影像设备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田捷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团队研发的分子影像手术导航设备,以“做医生的眼睛”为目标,能让医生在术中清晰看到肿瘤的边界及微小转移,既可引导精准手术,亦可降低医生的训练曲线。接下来医学器械研发和产业化的发展话题,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李路明向与会嘉宾分享自己脑起搏器(DBS技术)的科研项目,该科研项目从2000年围绕“脑深部电刺激的科学与临床价值”这一研究课题,到研发产品临床试验并于2013年开始上市。李路明团队基于脑起搏器这一临床治疗工具,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研发,使其进而演变为一个研究工具。例如,通过脑起搏器记录脑电活动信号,为科学家提供第一手的大脑工作数据,成功实现“大脑透明化”,为更深入的研究打开大门。
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上海联影公司总裁张强亦认为,必须有中国本土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才能有真正的“政产学研医用”的结合。联影医疗的自研比例位居业内全球第一,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实现100%自主研发。“虽然还有一部分科学家仍然依赖国外的医疗设备,但形势已经在变化。” 张强表示,从不稳定的产品,到可以推向市场的商品,中间需要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一段从不好到好的优化过程,需要临床医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沙龙的最后以当前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人工智能激起现场热烈讨论。首先,在场诸位专家的一个基本共识是:AI应与医生达到互补,重点关注医生眼睛看不到的领域,否则就没有实质意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医学影像中心、医技医学部程敬亮教授表示,目前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都是基于特定条件下进行产品开发,但是各级各类医院的扫描方式千差万别,具体到临床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程敬亮亦为国内AI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新思路。在他看来,对于AI而言,病理阶段实际上比影像阶段更好进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则亮出3句话:AI要前置,要与医疗器械一体化,医疗器械要实现个性化。
田捷亦认为,“医疗器械出厂可以自带AI,这件事情厂商可以来做,那人工智能企业能做什么?”
此次沙龙在从不同角度,汇集各领域专家代表,立足于我国医学影像产学研的发展现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有益建议,值得进一步探讨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