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北京大学第五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顺利举行。论坛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学生自主发起,以“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整合生命科学1、整合生命科学2、纳米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工程、区域国别与科技医史五个分会场,形成了独具学科交叉特色的学术活动。本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邀请了四位在不同前沿学科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顶尖学者,围绕论坛主题,结合自身研究课题和经历进行生动有趣的主旨报告。论坛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席刘莎莎同学主持。
主论坛现场
开幕式上,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党委书记霍晓丹致欢迎辞。她代表研究院对嘉宾和师生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她强调,学科交叉的研究如今在北大乃至全国蔚然成风,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和院长联席会将秘书处设立在北大,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学科交叉作为重要方向。研究院自2017 年起举办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受到了海内外高校和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希望大家在论坛中交流、融合、求实、创新,让古与今、中与西、文与理、道与术、人与物交融辉映,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霍晓丹致开幕辞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通过古基因组学揭开东亚人类历史的面纱,通过艰辛又有趣的基因提取和分析工作,探索丹尼索瓦人的踪迹,绘制出东亚人类演化图谱,启发同学们对于现代人和人类演化的新思考。
付巧妹做主旨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唐智勇研究员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相关工作,从了解控制纳米颗粒亚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到用于设计结构和功能可控的纳米材料,展现了物理学与化学相遇碰撞的新发现。
唐智勇做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东昱晓则从计算机科学的视角带领听众们了解课题组振奋人心的工作——千亿模型chatGLM。未来他们将从解锁In-context能力、环境交互/自我优化、自反思学习三个方面深入探索认知大模型。
东昱晓做主旨报告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关增建从计量史学科的角度出发解读历史的新视角,从战国历史徐徐展开,剖析计量的重要性,并通过计量史的视角更好地解读历史,洞悉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关增建做主旨报告
最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王初教授致总结辞。他再次感谢各界嘉宾的到来和各位师生的参与。主论坛的报告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色和魅力,相信大家和他一样完全沉浸于多个学科领域的精彩报告中,收获颇丰、获益良多。
王初致总结辞
主论坛合影
当日下午,本届论坛的五个分会场顺利举行。报告人严格按照答辩要求进行准备,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各分会场的评委老师根据汇报人的答辩内容及表现,投票评出本场的“学术风采奖”,由观众投票选出“最佳人气奖”。各分会场评委对同学们的展示进行现场点评,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进一步感受学科交叉的魅力。
【论坛分会场】
整合生命科学1分会场在邓佑才报告厅顺利举行,出席的评委组由来自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九位专家组成,他们是王初、曾泽贤、刘志博、张航、肖俊宇、胡婧、邓伍兰、罗佗平和孔道春。分会场一主持人,由来自2022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杨璐明同学担任。
分会场一现场
该分会场入选的同学是来自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16位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们是袁苏凡、张旭、李亦博、薛刚、凌靖、刘天妍、李文、刘宇、丁佳伟、林建立、高瑞、刘江乐、顾仲晖、何崔同、潘晓青、王译辉。同学们严格按照答辩要求进行了汇报,并由会务组同学计时,按照抽签顺序依次进行汇报,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学术报告。
袁苏凡分享了拟南芥SCF通过相分离调控精细胞与中央细胞之间粘附的研究进展,张旭展示了用于记录细胞空间组织的细胞尺度邻近标记方法,李亦博利用几何深度学习实现了基于靶标3D结构的可合成分子设计,李文展示了scNanoHi-C技术,可用于研究单细胞高阶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调控,刘宇分享了有机三氟硼酸盐增强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的肿瘤靶向性用于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林建立介绍了scNanoCOOL-seq长读长的单细胞测序方法,高瑞分享了蛋白体在捕捉与编辑的交联化学策略,顾仲晖分享了全新蛋白质结构设计与功能预测的方法,潘晓青展示了Raptor糖基化修饰介导葡萄糖调控mTORC1活化新机制,王译辉介绍了达格列嗪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红素氧化酶1介导的脱铁作用减轻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成果。
汇报结束后,评委老师们根据汇报人的答辩内容及表现,投票评选出了三位“学术风采奖”,他们是李文、张旭、高瑞。在场的同学们投票评选出了四位“最佳人气奖”,他们是王译辉、潘晓青、袁苏凡、李亦博。
李文等三位同学获得“学术风采奖”
王译辉等四位同学获得“最佳人气奖”
最后,分会场一的评委组组长王初老师代表评委老师做总结发言。王初老师表示,今天汇报的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很好地代表了CLS同学们的水平。这次论坛让同学们在一定时间内将自己的课题深入浅出的讲述出来,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希望大家把好的工作讲出来,而不是依赖于发表情况和导师的名气。正如上午主论坛唐智勇老师所说的,老师们平时可能比较忙,课题之间的合作更容易发生在同学之间。希望大家今后多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不仅是锻炼自己,也是很好的合作交流机会。
整合生命科学1分会场合影
整合生命科学2分会场在化院A204顺利举行,出席的评委组由来自多个中心的老师组成,他们是林一瀚、林杰、孙赫、杜鹏、熊巍、王平和张蔚。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生会副主席何雨骁同学,担任分会场二的主持人。
分会场二 现场
入选的报告也来自PTN、CQB、CIBR、昌平实验室等多个中心,报告内容精彩纷呈。来自昌平实验室的陈思伊,通过冷冻电镜成功揭示了红细胞中膜骨架的结构。来自PTN项目的唐非,对多例患者的NK细胞的单细胞RNA-seq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了一类肿瘤相关NK(TaNK)细胞,并研究了TaNK细胞的作用。来自CQB的邵吉祺提出了一个资源分配模型,解释了铁资源的分配如何促进生产者和作弊者之间的稳定和动态共存。其他同学也都介绍了他们有关前沿交叉学科的精彩工作。
报告结束后,评委老师根据汇报人的答辩内容及表现,投票评出了两位“学术风采奖”,他们是陈思伊、唐非。在场的同学们投票选出了三位“最佳人气奖”,他们是邵吉祺、唐非、陈思伊。
杜鹏老师颁奖“学术风采奖”
张蔚老师颁奖“最佳人气奖”
这些研究成果共同展示了整合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分会场嘉宾林一瀚、张蔚、杜鹏、王平、熊巍等对几位同学的展示进行现场点评,老师、同学们共同讨论,进一步感受到前沿交叉的魅力。
整合生命科学2分会场合影
纳米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在化院CB125报告厅顺利举行,出席的评委老师是来自纳米中心的齐利民、裘晓辉、高鹏、叶堉和尹建波五位老师。分会场三主持人为来自纳米中心的2023级新生,刘佳怡和孙皓楠同学。
分会场三 现场图
该会场入选的报告达到了18人,他们都是来自纳米中心的同学,包括赵紫荆、薛国栋、罗家俊、蔡溥阳、高晓雯、竺叶澍、谢瑾、吴宁然、刘哲彤、廖珺豪、全文智、蒋雨恒、高欣、邵瀚雍、卢静玉、江禹璇、刘正昌、李璇。同学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科研成果,现场讨论很积极,学术氛围很浓郁。
罗家俊同学介绍了一种高强高韧的复合纤维材料,采用短切选择性端口胺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以及杂环芳纶高分子链无损分散的长SWNT作为增强体,在杂环芳纶聚合过程中原位添加进聚合体系,并通过湿法纺丝技术制备出高强、高韧的SWNT/杂环芳纶复合纤维。高欣同学通过设计转移媒介的组成,实现晶圆级石墨烯与厘米级石墨烯同质/异质结向目标衬底的无损、洁净与少掺杂转移。李璇同学介绍了基于二维材料高灵敏信息传感特性的新型神经形态器件的研究工作,展示了二维材料器件在未来类脑计算硬件单元的重要潜力。赵紫荆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热力学触发竞争生长(TTCG)模型,为预测和指导二维非层状材料生长提供多变量定量标准。基于该模型,她设计了一种通用的水合物辅助化学气相沉积策略,用于可控合成各种二维非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蒋雨恒同学通过合理设计光催化剂来精确控制所形成自由基类型的高效策略,首次在甲烷光氧化反应中实现甲醇和甲醛的高选择性和高生产率。卢静玉同学提出了一种双辐射通道微腔反馈机制,并基于此机制实现了高外量子效率拓扑偏振奇点激光。
评委老师根据汇报人的答辩内容及表现,投票评出了四位“学术风采奖”,他们是赵紫荆、罗家俊、蒋雨恒、卢静玉。在场的同学们投票选出了三位“最佳人气奖”,他们是高欣、罗家俊、李璇。
评委老师给获奖同学颁奖现场
分会场三获奖同学合影
数据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在英杰星光厅顺利举行,出席本会场的评委老师来自大数据中心,他们是文再文、邹磊、张行功、陈默涵、张瑞勋。分会场四的主持人,由来自2022级大数据中心的吴洲同同学担任。
分会场四现场
分会场四展示了4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报告。马逸扬、袁铭泽、张昭和杨昊四位同学首次报告了自己的工作,深入介绍了研究问题、解决方法和实验结果。
苏武同学提出了领域泛化问题的算法框架,而汪海洋同学分享了他在三维感知通用大模型方面的研究。钟涵同学则结合强化学习理论和博弈论,探讨了鲁棒性问题,孙至诚同学介绍了他在连续机器学习领域的工作。
评审委员会评选出汪海洋同学获得“学术风采奖”,而钟涵和孙至诚同学则获得“最佳风采奖”。论坛主席文再文教授赞扬了报告人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以及北京大学学生的卓越风采。
汪海洋同学获得“学术风采奖”
钟涵、孙至诚同学则获得“最佳风采奖”
在茶歇环节,与会学生和教师积极交流,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满意和收获。数据科学与工程分会场为参与者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推动了不同研究领域的交叉碰撞。
数据科学与工程分会场合影
区域国别与科技医史分会场在静园201顺利举行,一系列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学者齐聚,共同探讨科技医史与区域国别议题。分会场五的评委老师,是来自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教授陈昊、助理教授雷震、讲师曹琪,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靳戈、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张忞煜。
分会场五的主持人,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团委副书记李琬其同学担任。
分会场五 现场
会议现场,来自科技医史的吉祥同学以日伪政府发放的中医证书为切入点,分析沦陷时期北京中医执业管理政策,力图揭示政策背后承载的权力关系。胡潇月同学对1957-197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科学数据的国际交换情况进行梳理,探讨了科学数据的国际交换之于国家科学发展的影响。博尔琛同学回顾了邹竞蒙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历程,展示气候科学如何帮助中国在冷战末期世界剧变的浪潮中摆脱外交困局。白羽贝同学详细介绍了中国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临床试验被正式引入中国的过程。刘兆阳同学系统梳理了“群众科学”的概念,并指出精英科学不能构成中国科学发展的完整拼图,群众也并未仅仅停留在“接受—回应”的简单模式下。
来自区域国别研究院的王耀正同学,探究了俄罗斯政治影响力的变化,发现俄罗斯倾向于保持外交影响力,同时美国的援助和俄罗斯建立的国际组织对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陈昊志同学调研指出,当今俄罗斯积极推动高校海外分校发展,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稳定,且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和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全球整合与当地响应的动态平衡。石有为同学提出了适应价值链时代的政策分类框架,并表示数字技术与大国竞争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中国有潜力成为后发国家产业发展的助力者。李卓的研究指出,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正在削弱许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卫生系统,当地的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需要一个综合战略,由当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协调一致,在全球倡议下得到支持。王凯华同学指出,石油工人的抗议、强硬反对党的介入和哈国当局的应对等一系列行动最终改变了哈国的政党结构和议会格局,对哈萨克斯坦威权体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会场的博尔琛获得“最佳学术风采奖”,胡潇月、李卓获得“最佳人气奖”。这些精彩的汇报突显了交叉科学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高校海外分校到产业发展战略,再到卫生系统和政治格局,各位研究人员都展示了跨领域交叉科学研究的价值。
博尔琛获得“最佳学术风采奖”
胡潇月、李卓获得“最佳人气奖”
分会场五合影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次论坛旨在展示学科交叉的魅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与学界同道共谋发展之路。鼓励年轻人以国际视野规划科研和未来,积极探索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深度挖掘交叉融合的潜在关联,争做新时代的前沿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研究院将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摒弃浮躁、脚踏实地,肩负重任、放眼未来,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前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