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前沿交叉优秀博士后论坛近日在京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以“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生命科学”为主题,百余名在职博士后、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此外,邀请北京大学方方教授、魏文胜教授、李毓龙教授、清华大学周帆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教授等多位交叉学科领域专家作专题报告。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饶毅教授、陈坚研究员、戈鹉平研究员、北京大学王初教授、胡家志研究员、李志远研究员参与研讨。
会议合影
开幕式上,饶毅教授致开幕词。他提到,近几年博士后水平显著提高,尤其留在国内继续做研究的优秀博士后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鼓励博士后在发展好原有领域的前提下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饶毅致开幕辞
在专家特邀报告环节,特邀专家方方、魏文胜、李毓龙、周帆、邵峰分别作题为“人类视觉信息加工的可塑性”、“基因编辑与高通量功能组学”、“新型受体介导肝病相关慢性瘙痒”、“单细胞分辨率追踪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命运决定”、“细胞焦亡,炎症和肿瘤免疫”的学术报告,分别围绕视知觉认知神经机制、基因组编辑技术、神经递质受体鉴定、单细胞水平的体内外功能学鉴定、感染与免疫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聚焦学科领域前沿,分享了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专家特邀报告
此外,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的多名博士后通过学术报告和墙报展示的形式和与会同仁分享了近期研究进展。在博士后专题报告环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徐子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胡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潇、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马成川、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季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杜易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静一分别以“白癜风对称分布机制研究”、“用纳米孔‘窥探’生物分子的性质:固态纳米孔技术在生物分子上的研究”、“基于生物合成中间体探针的靶标垂钓策略在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受体介导的脂质分泌通路调控血脂稳态”、“N6-脱氧腺苷甲基转移酶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调控线虫天然免疫反应”、“基于HBc-VLP的定点偶联载体在精准个性化阿尔茨海默症疫苗的应用”、“基于SARS2 基因组细胞内RNA结构发现针对宿主蛋白的抗病毒药物”、“核糖体小亚基组装过渡态的冷冻电镜结构”、“雌性生殖细胞中同源重组热点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
博士后专题报告
博士后学术墙报展
论坛当天特别设置圆桌会议环节,到场专家与博士后针对“年轻科学家的职业规划”、“博士后出站去向选择”、“海外研究背景对科研生涯的意义”、“生命科学新趋势”等博士后研究工作阶段普遍关心的议题进行了心得交流和经验分享,为正处于事业初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博士后职业生涯规划圆桌会议
最后由王初教授致闭幕词,他指出博士后是重要的科研力量,博士后相对于研究生而言已经过完备、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具备独立承担课题能力,更易促进不同学科领域课题组间合作,完成多学科交叉研究,这也是科学进步的源泉。他建议博士后充分利用博士后生涯阶段的机会,选择重要的科学问题,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有更大突破。他表示前沿交叉优秀博士后论坛将成为品牌活动继续举办,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王初致闭幕辞
本次论坛评选出优秀博士后学术报告奖3名,优秀博士后墙报奖6名、最受观众喜爱博士后学术报告奖1名,与会专家分别为其颁发了获奖证书,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聚焦学术研究前沿、内容形式丰富,充分展示了我国生命科学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已经获得的优秀成果和随之迸发的新鲜活力,为参会同仁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会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博士后在互动环节积极交流讨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有利于加强各成员单位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也有助于促进新兴学科建设、推动交叉学科的长期有效稳定发展。
优秀学术报告奖颁奖合影
(获奖人:徐子健、杜易飞、王潇)
优秀墙报奖颁奖合影
(获奖人:冯杰思、顾少华、刘婷婷、彭晓红、武照伐、张泉峰)
附:博士后组委会名单(均为在站博士后,排名不分先后)
董文阳、黄科、王培霞、王子璇、王潇、彭晓红、李静一、丁泽轩、崔圣洁、李莹、刘璐璐、张璐、陶现明、季梅、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