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峻、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的背景下,研究院加强网上就业指导,推出“就在你身边”求职系列沙龙,更好地为毕业班同学提供支持与助力,帮助非毕业班同学树立职业规划意识。3月20日上午10时,沙龙第一期国内外博后篇正式“云”上线。
首场沙龙邀请到MIT博后、2014级院友熊旭深,北京大学博后、2013级院友周旭,清华大学博后、2013级院友李佳玉和来自学院内外五十余名同学就科研规划、博后申请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出席本场“云”沙龙的有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高静,辅导员蔡旻恩活动由研究院带班辅导员伊照主持。
本场活动由高静热情洋溢的致辞拉开了序幕,她首先代表研究院对三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甚至克服时差来参加沙龙的院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她表示研究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在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遇到了特殊的困难,研究院关注学生需求,把学生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前期在全院学生中开展就业相关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联系跟进后,针对学生们最关注的的问题推出求职系列沙龙。希望大家和院友深度交流、有所收获,都能够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嘉宾分享环节】
1 国外博后——打牢科研基础,选定研究方向,注重交流合作
2014级院友熊旭深,博士期间主要从事RNA修饰相关研究,现在MIT从事生物学方向博士后研究。从申请国外博士后的角度,熊旭深对整个流程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掌握的技能方法是申请博后的“软硬件”。在撰写科研文章方面,他谈到一篇科研文章需要多种技术方法和跨学科知识相结合,靠单打独斗效率不高,要注重交流合作;在硬件方面,需要提升实验技能、统计与计算能力,为申请博后打下坚实基础。关于导师的选择,他建议可以通过查找老师的主页或参加学术会议、讲座来了解老师的研究动态,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针对性发送“套磁”信。而在面试阶段,积极展示自己在简历和求职信中提到的学术背景、科研能力,做到不卑不亢是收获offer的不二法则。
2 国内博后——提早职业规划,扩展信息渠道,严格要求自己
2013级院友周旭,博士期间攻读凝聚态物理方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本场沙龙周旭从国内博士后的角度,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对于是否读博后这个问题,他建议结合科研方向,尽早打算,并从职业规划和薪资收入两个角度对比了不同工作地点的学校和科研院所博后的工作情形。接着,他对申请博士后的准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转变心态,从做科研的学生心态转变为对待一份工作和事业的态度,二是提升技能,除科研技能外,更要注重提高培养学生、牵头项目的能力,未雨绸缪,为出站后的求职做准备。最后,周旭分享了实用的“干货”,包括要关注的博后申请注意事项、博士后招聘网站、申请基金项目和相关公众号等,希望同学们开阔视野、扩展信息渠道,顺利申请到心仪的博后岗位。
3 企业博后——积累工作经验,关注行业发展,积极交流沟通
李佳玉,作为2013级物理电子学专业的院友,毕业后在华夏幸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企业博士后工作,现就职于集成电路EDA独角兽企业全芯智造技术有限公司,任副总监。他首先分享了自己申请企业博后的心路历程,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为申请企业博后,他用一年的时间发表文章,用两年时间参加各大金融实习。谈到申请博士后的资源,他特别推荐同学们依托好北大的平台,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和实习资源,开阔视野,同时密切关注各大高校的就业网站,筛选与自身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博后岗位。最后,在博士后的工作情况方面,他认为需要和导师、企业方进行充分沟通,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合理利用平台资源。
【Q & A环节】
自由提问环节,参会同学通过语音和文字积极发问,聊天窗口一度被“刷屏”。三位院友对大家关心的跨专业申请、申请材料撰写、出站后求职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解答。熊旭深认为我院学生的学科交叉的优势有利于跨专业申请博士后,但仍需要用心准备申请材料、学习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周旭建议发表文章数量不多的同学在申请材料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扬长避短,找寻和目标岗位的最佳契合点;李佳玉提出同学们可以通过考取资格证书提升竞争力,但应把学习和工作的技能放在首位。三位师兄知无不言,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意犹未尽中本场“云”沙龙圆满画上句号。
疫情隔离让你我各自“远在天边”,但是求职系列沙龙却让求职干货“近在眼前”。这场国内外博后“云”沙龙,不仅搭建起优秀院友和在校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时解答了即将申请博士后同学的疑问,为他们提供宝贵的求职经验,还为低年级的博士生提供了职业发展路径的借鉴和参考。相信所有的同学都会珍藏这份求职锦囊,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