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物医学和诊疗技术带来日新月异的变革。其中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领域新概念: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否推动中医发生关键性的飞跃或发展?而中医会不会在这样的风起云涌中,给科学和技术的变革提供更多的灵感?科学与中医,如何有效地相互助力?
带着这样的思考,北京大学前沿交叉沙龙于2017年6月20日下午3:00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会议室,举办了以“科学与中医的他山之石”为主题的交流。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沙龙是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院主办的系列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到韩启德院士、金力院士、中医界领军人物仝小林教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鲁华教授、清华大学信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李梢教授等进行主题发言和对话,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汤超院长开宗明义地介绍了本次沙龙主旨——立足前瞻性问题、促进学者、产业界和投资人的跨界交流和交叉碰撞思考。
韩启德院士率先侃侃而谈,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能不能生出第三种医学为引子开始启发性谈话。传统医学强调经验感知,现代医学强调规律范式,人工智能为二者结合创造了条件,可能出现第三种医学。西医并非在整体遇到了瓶颈,主要是单一靶标这种情况。中医如何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中药有效性如何对照评价,中药组方能否现代化等。韩院士鼓励大家哪怕是天方夜谭,通过碰撞思考有所收获就是成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从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谈起,谈到了化学表型、物理表型、生物表型、中医表型等。他认为表型组是生物医学走向系统论,定量化的必由之路。他以Frank’s sign与心脏病的相关性为例子,说明表型组的研究之复杂和重要。他认为假以时日,有足够时间,中医必将会从宏观表型,走向微观表型(定量),需要从影像、功能、细胞、分子等层面进行理论探索,从而探索出遗传基因与环境暴露之间的桥梁——表型特征。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作了“现代科学技术助力中医发展——如何提高中医疗效”的发言,从他日夜萦绕心头的“中医疗效”谈起。他分解成两大解决方案:1“重构中医诊疗体系”;2“探寻经方合理用量”。倡导中医要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时俱进,更新诊疗思维模式,真正使中医站在与当今世界科技、医学对话的舞台。仝教授以糖尿病为例介绍如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重构中医诊疗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发展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仝教授团队在973课题支持下,首次完成了张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临床验证,证实了本源剂量的可行性,可以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韩院士饶有兴趣地跟仝教授讨论了经方剂量之谜,到底是始错于明代李时珍还是梁代陶弘景。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李梢教授做了《大数据时代的中医药探索》讲座。提出通过整体观,把表型与生物分子相关联,对整体进行调节,“网络靶标”理论,以相互作用,病证为主导,通过表型-生物分子-药物之间相互关联。构建了中医药分子地图,来对中药中的分子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对于整个网络的调节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生物标志物,协调效应,为老药发现新的适应症。探索出寒热的客观指标,提出系统性,整体性,预测性,关联性的“四性”研究。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鲁华教授做了《系统生物学与中药》的主题发言,介绍了基于系统的靶标控制,多靶标药物设计的方法,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研究,提出“The more the better”。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药物设计策略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精确指导药物剂量以及进行个体化医疗。来教授的研究解释了中药复方与炎症,流感以及HIV之间的关系,还针对埃博拉病毒筛选了中药。她认为系统生物学为中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手段,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可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在新发疾病中药治疗方案设计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裴剑锋研究员做了《智能中医诊断开方系统》介绍了他们利用深度学习开发的智能中医诊疗开方系统,旨在通过大量文献的学习,基于患者自身对疾病的描述来发现与其最相关的疾病症状,再基于该疾病的症状来发现治疗该疾病的方剂,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疾病诊疗。
在自由讨论阶段,韩启德院士提出疾病的物质表现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对于一个特定的病研究比较深入,来龙去脉都很清楚,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病因不清的疾病就只能权宜之策,命名为某某综合症,等待科技进步继续探索。对于当代中医,还是要以人为本,立足疗效,中医提供解决思路,西医提供基础数据。其它还有一些产业代表、中医代表、投资人等陆续发言,为现代医学、中医的发展碰撞出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思想和指向。北京大学中医大数据中心黄新霆、东直门中医院柳红芳、北京太一科技解渤、西苑医院徐凤芹等分别就自己对中医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与发展,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沙龙结束之后各位与会者依旧意犹未尽,驻足并热烈讨论,初步形成了一些科研合作意向。此次沙龙为中医与科学提供了一次对话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与会者对于科学与中医的结合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期待科学与中医真正互为他山之石,互助攻玉的时代的早些到来。
附:会议参加人员:
组委会 | |
韩启德 |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
汤 超 |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
仝小林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
出席嘉宾(按拼音排序) | |
艾奇志 | 北京罗瑞生物集团 |
韩春善 | 北京远程视界集团 |
何为无 | 北京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黄新霆 | 北京大学中医大数据研究中心 |
金 力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来鲁华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
李 梢 |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 |
柳红芳 | 东直门中医院 |
欧阳颀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
裴剑锋 |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 |
王 琳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
吴昌霞 | 中岭燕园中医药创投基金 |
解 渤 | 北京太一科技 |
徐凤芹 | 西苑医院 |
朱伟豪 | 嘉豪基金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