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是艺术还是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发展又该走向何处?”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艺术史学科建设,更与现代社会中人的觉醒和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4月14日下午4点,本次周三茶座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艺术史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教授为大家讲述“当代艺术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恩哥教授主持了此次茶座。
主讲人朱青生教授
王恩哥教授致欢迎辞
茶座从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的界定切入,揭示了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现实价值。主讲人通过详细介绍艺术史与人文思维的紧密关联,将视野聚焦于当代艺术的4次革命及其在中国的最新发展的第5次革命,指出当代艺术已经不是蔡元培时代的美育,不是欣赏经典以提高自己的品味和修养,而是突破各种已有的界限,为人类的未来和世界的前途,准备和训练的创造性实验和探索,是中国现在亟待提升的原创精神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能力之一。以下内容由朱青生教授口述,笔者整理而成:
1. 艺术or历史:艺术史与当代艺术的特质
艺术史是历史,而非艺术,不仅是以艺术为对象来研究文化和文明历史,而不把历史局限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艺术史学家将历史视为精神转变和文化丰富的呈现,通过未来反观现在、反思自我,以此塑造人类史、文明史和精神史,正如国际历史学会主席 Jürgen Kocka教授在北大历史系的讲演所指出,正是布克哈特(艺术史家)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中的方法和见识,将历史学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而当代艺术则是艺术,是在不断的反艺术进程中形成的追求个人独立和个性差异的活动。原创性是其最基本的素质,这种特有的素质表现为“在艰苦贫瘠的土壤上也要追求极端,也要有所创造”。对于原创性的追求也是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复兴、引领世界和文明发展的必要素质。
2. 理解世界的方法:艺术史与人文思维
艺术史一般指涉四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的历史,又常被称为“美术的历史”。
(2)用艺术研究历史,即“艺术史是历史,不是艺术”的理念,也是世界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除中国之外都建立艺术史系,而未必有艺术学院的学理原因。
(3)形相学:信息图像时代到来之后,如何应对世界的“图像转换”,如何建立视觉与图像的方法,即对“何为图像”这一重要却尚不明确的问题的阐释。其学术研究以艺术史为母体,形成了“形相学”相当于语言学,其中的图义学(统称图像学)部分相当于文字学。而中国在本世纪初在图像研究中走到前沿是由于文字的图性、图画的写意性以及图与词并置,在二者之间的“间性”使得中国在某些问题方面具有独特性,成为中国在此领域研究中的优势。但是近二十年没有得到发展,终于在2019年北京大学决定成立“艺术史研究所”,聘请巫鸿教授主持,希望能在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之后,建成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史的学科。
(4)当代艺术问题——关涉现代艺术革命,即通过追溯中西方艺术的文化根源,回顾艺术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艺术的变化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艺术不仅反映现代性发展,也持续保持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省,关注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被异化、被割裂,从而使得艺术成为人在理性和思想性之外情性的依托所在,塑造了作为整体的人。
西方艺术和西方批评理论占据了当前艺术讨论的重要部分,但我们可以从世界艺术史起源之作《拉斯科洞窟壁画》中看到西方画“写实”之外,西方艺术史和批评理论无法涉及的部分,近似中国画“写意”和“笔墨”,从而揭示出:如果今天有了对世界整体性的宽泛的看法,那么运用中国“写意”的传统便是人类文明的另一条发展路线,可直通旧石器时代,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来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艺术史将重新书写。
讲座现场撷影
3. 超越与启示: 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
当代艺术通过一次次对已有艺术的批判、突破和超越逐渐形成,在近现代中国处于积贫积弱之时,西方经历了以梵高(19世纪)、毕加索(20世纪初)、杜尚(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博伊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代表的4次艺术革命,中国当代艺术与改革开放同时,先是模仿、引进,后来就把形成自我,并在整体艺术上超越世界已有的艺术作为自我的任务,具体体现为对博伊斯所代表的西方艺术观念和形态的超越。
朱青生教授指出自1986年博伊斯逝世后,西方艺术史上再未出现“大师”;但在1986年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的艺术家在一次次对“艺术是什么”的追问和“对现有艺术状态破坏”的实践中,解构了之前的所有艺术规范,同时将确立自我规范也加以解构,把解释和理解的权力交予观者,从根源上消解艺术家和观众在地位上悬殊,从而把艺术家从导师、教师和巫师的权力上彻底清除,不让观众成为粉丝和随众,将人的自觉的可能性还给每个人。
从1986年《观念21》、《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成就,以黄永砯、蔡国强、隋建国、吴山专、张培力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从国内走向国际,并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这些作品不仅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就,也代表着当代艺术对世界、人类和自我的思考。作品所呈现的内容与精神常常穿越文明的高度,映照世界今天的日常生活。
讲座尾声,朱青生教授总结到:“过去我们强调‘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融合;现在强调的是人通过创造去建造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可以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了诱惑和危险,个人或群体的创造既带来人类的福祉,也可能产生毁灭。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像‘神’一样的存在,但我们每个人又都像‘神’一样担负着责任,艺术家就是在这一点上向我们揭示当代艺术的问题。”朱教授酣畅淋漓又风趣幽默的讲演将大家引向对艺术、对科学和对生命更深的思考中,在座的韩启德、汤超、傅军、王杉等嘉宾还就艺术的社会性和学科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嘉宾积极参与讨论
最后,王恩哥教授对朱青生教授表示了衷心感谢,并预告了下一期周三茶座的时间是5月19日16:00,主讲人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邓兴旺教授,欢迎校内师生积极参与。
文字来源:谭萌
图片来源: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