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拿起手机的你,是否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仿佛按下了加速按钮,经常一不小心时钟就指向了凌晨2点。凌晨2点的你看着凌晨6点的闹钟开始焦虑,神思却清醒到无以复加。这样的夜晚无数次出现,你也逐渐成为“亚健康睡眠”主力军的一员。10月21日下午4点,第18期周三茶座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教授为大家解析如影随形的睡眠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三茶座”发起人王恩哥教授主持了此次茶座。以下内容由陆林教授口述,笔者整理而成。
主讲人陆林教授
主持人王恩哥教授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中国人群的睡眠现况不容乐观。《2016年全国睡眠报告》显示,39.87%的人群存在入睡困难,37.90%的人群认为自己的睡眠质量差。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睡眠质量调研报告》,52%的大学生偶尔失眠,8%的大学生经常失眠。在深受失眠困扰的人群面前,睡眠是遥不可及的无价之宝。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障碍、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不宁腿综合征等。
睡眠问题可在多方面影响人体身心健康:比如睡眠紊乱会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长期睡眠不规律会减少大脑食欲素的分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睡眠片段化会增加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侵袭力;伴嗜睡的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伴发糖尿病风险增加;睡眠问题及睡眠时间过长都会增加感染风险;睡眠障碍者发生所有类型痴呆的风险显著升高;多种睡眠问题的发生均与自杀风险的升高相关等。
健康睡眠、科学睡眠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大众认知中的睡眠存在众多难以察觉的误区。针对这些睡眠误区,陆林教授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讲解,此处挑选几个典型误区与大家分享:
误区一:睡前玩手机。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大多数人认为睡前玩会儿手机对睡眠有帮助。实际上,睡前看手机会使睡眠质量显著下降,睡眠周期出现紊乱。陆教授建议睡眠不好的人群睡前避免看手机,多阅读报纸、小说等纸质产品。
误区二:喝酒助眠。很多人认为睡眠喝酒有助于睡眠。实际上,酒精对于最初的入睡虽有帮助,但它往往会在后半夜损害睡眠质量,破坏睡眠结构。
误区三:运动助眠。随着全民运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夜跑”成为一种运动新风尚,深夜的朋友圈常常被夜跑打卡记录刷屏,夜跑是否能助眠呢?实际上,临睡前才开始运动会使大脑过度兴奋,错过理想的入睡时间,往往睡眠效果不佳,理想的运动时间应当是午后。
误区四:害怕吃药。许多人怕吃安眠药有副作用,而事实上只要能缓解压力,把睡眠调节好,吃药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小剂量服用安眠药不仅可以调节睡眠,副作用也非常轻微。
误区五:白天补觉。因手机或游戏而晚睡的人,常延迟起床时间来补偿睡眠,会形成习惯性晚睡晚起的恶性循环。建议白天尽量不补觉或少补觉。
误区六:完全相信睡眠手环。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睡眠手环,对于睡眠分期存在很大误差,但对于判断入睡或醒来时间相对较为准确。
认真听讲的观众
这么多的睡眠误区你是否都命中了呢?一起来看看如何科学睡眠——陆林教授建议做到以下几点:自我训练,实现规律作息;建立卧室/床与睡眠的强有力联系;避免就寝前的过度刺激;下午3点以后避免摄入酒精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避免就寝时过饱,晚餐后至少2-3小时再试图睡觉;尝试每天进行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质量,但尽量不要在晚上进行高强度运动,避免机体兴奋以致入睡困难。
讲座在与会嘉宾们的热烈讨论中落下了帷幕,王恩哥教授向陆林教授表示了衷心感谢。下期预告:11月18日16:00,刘忠范教授为大家带来“石墨烯未来科技”,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